原标题:走进镇东楼,感受旅马来西亚华侨熊氏的创业史|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③手握冰凉的铁门环,“吱呀”一声用力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走进这座隐匿于梅州城区高楼大厦间的古老建筑——镇东楼,一段尘封的华侨创业史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熊氏家族在异国他乡打拼,有了经济基础后,回乡建屋,整整19年的时间,通过工匠的一砖一瓦搭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六杠楼拔地而起。

这座由马来西亚华侨熊举贤兄弟六人合力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楼房,历时长、楼层多、造价高,由于传统客家建筑楼层多以两层为主,而镇东楼突破这个界限,采用了三层结构,这在当时的粤东地区来说是比较罕见的,因此起名“镇东楼”。

镇东楼于1917年动工,1936年竣工,历时19年建成镇东楼所属的福禄岌民居群位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村内有数十座民居建于清末民国初,至今保存完好,内有古井古树古牌楼,为2010年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远渡马六甲艰苦创业富甲一方在镇东楼最左边的一间

清朝道光年间,熊氏家族住在泮坑大岌背祖屋,据村中的老人回忆,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困苦,“老屋破烂不堪,雨天吃饭要戴斗笠,吃也吃不饱”1867年,迫于生计,31岁的熊氏16世祖增兴公,在兄弟中受客家文化影响较多,决定走出去,向外发展。

于是,他乘船出海,历经千难万险,到了马六甲创业打拼“他先是摆地摊,后又卖银器首饰,经过八年的努力,创建了德兴金店由于他治事精明、信用至上,所卖的金器品质纯粹,定价公平,生意蒸蒸日上,不久就成为马六甲首屈一指的商人,生意还拓展至南洋群岛和国内厦门。

”熊功员说熊氏家族的创业史和大多数梅州客侨的创业史一样,从打零工开始,通过自己的一双手,艰苦奋斗,积累财富,然后大胆创业,在当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人1

,熊氏家族又先后购置了数千英亩的吉山橡胶种植园及其他房地产物业等“当时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大涨,熊氏家族可说是财势雄厚”熊功员喝了一口茶略带骄傲地说,至今马来西亚博物院内还陈列着熊举贤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持家族产业时曾乘坐的马车。

据了解,熊氏家族经过数十年的艰难创业,衣锦还乡,在泮坑村福禄岌按客家人团结互助、五代人同堂不分家的习俗,先后兴建了本立居、镇东楼、季立居和竹林居等数座大型客家民居,还在汕头市购置物业多间,实现了客家人光宗耀祖的愿望。

“这系列民居美轮美奂,风格各异,雕梁画栋,其中以熊举贤、熊景贤、熊鑫贤、熊豪贤、熊杰贤、熊党贤六兄弟兴建的镇东楼最为壮观”梅江区三角镇文旅教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文谷介绍归根故土斥巨资历时十九年建成站在镇东楼门前,扑面而来的感觉是庄严、恢宏、华丽。

主门楼为歇山式靠山亭卷棚门楼,典雅庄重,门楼上的木雕华美精致,繁花盛开,牌匾上“镇东楼”三个字圆润遒劲、自然流畅,在一笔一画中应和着建筑的风格——大气磅礴

镇东楼的主门楼为歇山式靠山亭卷棚门楼,大气恢弘镇东楼于1917年动工,1936年竣工,历时19年斥资32万两白银建成,对比当时梅江桥花费11.23万大洋,联芳楼花费24万大洋,可谓大手笔,足以证明熊氏家族的财力雄厚。

在三角镇泮坑村周围,提起镇东楼可能有人会不知,但说起“六杠楼”,老一辈村民几乎都听过,“六杠楼啊,我们知道,是那座华侨建的大屋,非常大气!”本地人侯阿姨说,她小时候经常去那座房子附近玩镇东楼为何又叫六杠楼?因为它是由六栋楼组合而成,在客家话里俗称“六杠”。

镇东楼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4238平方米,建筑面积6962平方米,由池塘、主体、化胎组成,每层有52间、24个厅廊、12个天井,左有附杠,为三进三层纵列杠式走马楼布局

镇东楼为三进三层纵列杠式走马楼布局沿着镇东楼内部窄窄的石楼梯一步一步往上走,二楼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到楼上

除了居住功能,旧时的民居还兼具了较高的审美性,镇东楼便是如此硬山顶、灰瓦面、三合土夯墙、卷棚式附加门罩大门,上有双龙木雕装饰,镇东楼仅外表就如此大气走进镇东楼,更是被其精湛的传统工艺所震撼从主体结构上看,中厅有卷棚,高大石柱支撑梁架,中厅二楼有抬梁式梁架,前后设檐廊,置斗拱。

从细节上看,厅廊内的木柱、横梁雕饰精美,墙裙均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在岁月的洗刷下,斑驳的壁画依稀可以辨出模样,镂空的木雕屏风上面落着厚厚的灰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深沉之美,仿佛它们还有生命,吸收日月精华继续生长。

“镇东楼尤其注重内部廊厅装饰,木石柱梁较多且空间高大宽敞。檐廊、卷棚、瑞狮神象柁墩等彩绘雕饰精美,槛墙与楼层栏版所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极富民间艺术性。”当地学者这样评价镇东楼。

镇东楼内外均有丰富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极富民间艺术性在福禄岌,跟镇东楼一样居住和审美均在线的还有季立居、崇本楼等季立居由牌坊式外门楼、禾坪、水井、堂屋、化胎、围龙、左右横屋、杂间等组成,共30个房间,为二堂二横一附杠一围龙土木结构走马楼布局。

大门梁椽瓦底有彩绘图案,木构件采用穿花、雕花工艺盘点福禄岃上的建筑,基本都有精致的雕花工艺、幽雅的庭院结构,散发出浓浓的客家人文气息在福禄岌,走进一座古民居,便是翻开了一部华侨创业史,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华侨在海外用血汗打拼换来的;走进一座古民居,便是走进了古代建筑博物馆,处处体现着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协作互助、勤耕苦读、诗书传家的文化内涵。

功能变换曾驻过军队 用作仓库和敬老院镇东楼之大,可以容纳近千人居住,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曾被政府或有关单位征用或租借至1986年,其间驻过军,还作为仓库和敬老院、干部学校等据熊功员讲述,曾经有一位七旬老人回来这里探访,“老人说他十多岁时跟随父亲所在的军队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他对这里非常有感情,我们也很意外”。

作为成长在这里的熊氏后裔,54岁的熊功员经历了镇东楼作为仓库的岁月,“我还记得这里曾经被有些单位用作仓库,房间里堆满了他们的货品,需要用到的时候就用板车拉出去,我们就在门口的大禾坪前玩耍,看着工人拉着板车来来往往”。

随着社会的变迁,镇东楼作为仓库的使命早已结束2010年5月,镇东楼所在的福禄岌民居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经历了三期修缮修缮过程中,缺失的门和窗都按照旧时的模样重新装了回去,站在镇东楼门前的禾坪抬头看去,一扇扇“喜”字的窗户古色古香,据了解,最初建造的镇东楼采用的就是这个样式。

当地学者认为,镇东楼体现了近代梅州客家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研究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梅州迁徙史、华侨史、民俗史、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工艺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作为这栋房子的守护人,熊功员最近也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房子有些漏水,但是我找了相关部门几次都没人来看和维修,以前不会这样的。

我的力量有限,希望政府、社会一起来守护这座老房子”行走在福禄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带有浓浓的文化烙印,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跋山涉水,几经辗转,定居岭南,他们凭借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楼、围龙屋、四角楼等众多著名的古民居建筑。

对城市而言,留住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镇东楼所属的福禄岃民居群位于三角镇泮坑村,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梅江区三角镇提出了“多彩古民居,焕发新活力”的理念,催生出文创、文旅、民宿等一批新业态的发展,陆续开发活化利用了玉庭楼、乔琳公祠、桂芳楼、七贤居等一系列传统古民居,带着“物不迁,安于室”的理念,让古民居在新时代“活”起来,成为宣传家乡、推介“诗画梅江 文明客都”的一张张崭新的文化创意名片,这也给了镇东楼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他山之石企业“认养” 公祠活化成美学馆春日温柔的阳光下,佛山市顺德区的杏坛和之梁公祠飘出阵阵咖啡香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祠,在区、镇两级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被企业“认养”,被活化成“和之美学馆”,成为集美学活动、岭南技艺、慢生活于一体的品质文化创意空间。

顺德区杏坛镇和之美学馆(和之梁公祠)活化利用项目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对坐落于杏坛镇逢简村嘉厚街9号的和之梁公祠进行活化利用,致力于将现代生活美学理念融入传统祠堂特色中,在保留祠堂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动与静”相结合,将传统老祠堂升级成为一间集品咖啡、阅读、艺术文创、咏春拳术切磋等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美学空间,使不可移动文物焕发新活力,融合岭南古典文脉与现代生活气息,让有着悠久历史的祠堂变成年轻人享受生活、追忆乡愁的地方。

俗话说“顺德祠堂,南海庙”,祠堂是顺德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作为祠堂等文物和老旧建筑保有量最大的镇街之一,杏坛的文物和老旧建筑数量多,类型丰富为了让这里的文物和老旧建筑“活下去”和“火起来”,该地区、镇、村三级联动完成了全镇145件文古建筑的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建立杏坛《文保名录》,绘制《文古地图》的方式,让文物分布位置、损毁程度、产权归属等信息清晰可见。

一方面优选一批“产权清晰、民俗较少、结构完备”的古建作为首批活化对象另一方面发动成立“文物护卫队”,常态化参与文物的监督巡保工作,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齐心护“古”的良好氛围针对排查所发现的濒危状态的文古建筑,建立台账一册一档,马上组织加固措施,同时通过统筹“四古”修缮专项、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凝聚乡贤合力、发动热心筹款等方式,分阶段推动整体文古修缮工程。

为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保工作,杏坛制定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细化明确了文保活化的监督机制、评估与退出机制及激励机制一是采取“线下公告+线上发布”方式,面向全社会招募热心企业参与计划;二是采取“企业+村居”1+1联合申报的方式,确保村居愿景与企业意向的双匹配;三是采取“荣誉授予+定量扶持”的方式,对古建活化中方式创新、具影响力、复制经验的项目给予激励扶持;四是采取“镇村监督+年度评估”的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工程进行评估与监督,确保项目过程执行到位。

相关>>【时客快评】文化